守住“生态美”换来“百姓富”-k1体育十年品牌官网
2024-12-07本文摘要:守住“生态美”换来“百姓富”——民勤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初秋时节,位于民勤县北部的青土湖内,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,一望无际的水域泛着层层波光,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。
守住“生态美”换来“百姓富”——民勤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初秋时节,位于民勤县北部的青土湖内,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,一望无际的水域泛着层层波光,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。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,新中国成立初期,其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,至1959年完全干涸。水干风起,流沙肆虐。
自此,青土湖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,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。从有水到无水再到有水,青土湖的历史变迁,无疑是一面折射民勤生态变迁最清晰的镜子。特殊的地理位置,决定了民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历史。1950年春天,民勤县召开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,由此拉开了长达60多年抗击风沙的帷幕。
69年来,民勤走过了“防沙治沙”到“进沙用沙”的漫长历程。如今,依托“生态美”这一核心与底线,民勤正驶向“百姓富”的发展快车道。守护家园,战胜“沙魔”“三趟路口三趟沙,大风一起不见家。
朝为庄园夕沙压,流离失所奔天涯”,曾是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的真实写照。“因为风沙危害严重,一亩地打下的粮食,装不满一条60公斤的驼毛口袋,全家人一年的收入,买不起一件条绒衣裳。一方土地难养一方人,村里很多人都携儿带女,远走他乡。
”在全国劳模石述柱老人的记忆里,风沙曾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不尽的灾难。当时,只有19岁的石述柱主动联络宋和村的部分青年,组建起一支青年治沙队伍,开进村东已被风沙埋压了的大沙河。
自此,不甘屈服的宋和人和风沙“较上了劲”。插风墙、埋沙障、挖树坑、栽树苗……那时,埋压黏土沙障是最实用的压沙方法。然而,看似很简单的事,却困难重重。“大家用木轱辘大车从一里外的地方把黏土拉到沙窝前,再用筐子、抬笆一步一挪,运到沙窝上堆成土埂。
有人胳膊压肿了,有人肩膀压烂了,但活却未停过。”石述柱回忆说。石述柱和他的治沙队还对传统的固腰削顶式的治沙模式进行改革,创造了黏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的治沙新模式,被学术界称为“宋和样板”,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“民勤模式”。半个世纪过去了,回望民勤治沙历史——大炕沿农业合作社、铁姑娘治沙队、薛万祥、杨可畅、石述柱、邱佳美……在防沙治沙一线,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。
这些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,只是千千万万民勤治沙人的一个缩影。在民勤,防沙治沙理念深入人心,压沙造林是干部群众的“必修课”,每一个民勤人都是风沙一线的坚强“斗士”。传统方式治沙因害设防,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规模小、力量散等弊端。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,“工程治沙”成为民勤县防沙固沙的最主要途径,“零敲碎打”式的治沙模式退出历史舞台。
“老虎口”,曾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地名。“狂风四起,飞沙滚石,虎口怒吼,大地昏暗。
以前,老虎口的每一次发威,都给村民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。”大滩镇上泉村党支部书记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。从2008年开始,民勤县启动实施了老虎口治沙工程,先后完成工程压沙造林10万亩。如今的老虎口,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,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,一行行、一排排梭梭林向四面延伸,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了沙生植物斗芳争艳的绿色世界。
老虎口、青土湖、龙王庙、勤锋滩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。目前,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.86万亩以上,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%提高到17.91%。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,水域面积达26.6平方公里,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,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。
接续奋斗,播种绿色在民勤人眼里,每一片绿色都弥足珍贵。他们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,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。
张兆英是民勤县湖区林业工作区站护林员。2011年从部队复员后,他就一直从事护林员工作。一辆摩托车、一壶白开水,是张兆英的全部行头。从湖区林业站出发,大约穿越八公里的沙漠,就到达目的地。
这条路,是张兆英多年护林走出来的便道,比走柏油路要节省二十多公里的行程。“这地方叫香磨子坑,植被长势很好,每年夏天各种野花盛开,特别美丽。再往前就是茨沙窝井,现在沙丘都被治理了,梭梭长势很旺盛。
”每天,张兆英都要在自己守护的林地上来回走几遍。对于这里的地形,他再熟悉不过了。随着压沙造林和护林工作的不断推进,民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同时也为发展沙产业带来了良好机遇。在青土湖,和沙漠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德荣,已经尝到了梭梭树带来的甜头。
由他牵头成立的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,承包了青土湖边的梭梭林4600亩,通过嫁接肉苁蓉,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。“承包是免费的,我们在树下种植肉苁蓉,也由我们负责梭梭树的日常管护。目前年产肉苁蓉50多吨,年收入达200多万元。”何德荣说。
2017年,民勤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.4万人,实现总产值3.22亿元,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。行进在民勤县“时光”廊道,黏土、砾石、土工编织袋等防沙治沙新材料做成的网格状的沙障,将流动、半流动的沙丘紧紧“捆绑”,片片绿色镶嵌其中。
这是民勤县依托沙漠资源优势,在茫茫腾格里沙漠间劈沙成路,打造的“旅游快道、野途服务、沙海观光”三位一体的“沙漠旅游”示范廊道。与此同时,民勤县依托沙漠资源,通过举办沙枣花节、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暨大地艺术节、沙漠国际爵士音乐会等多项活动,助推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,全力打响“沙海绿洲绿洲碧海”特色旅游品牌。沙治住了,树种活了,沙丘披上了绿衣……随之而来的,是当地百姓生活越变越好。
从对沙漠“因害设防”到大力发展“沙产业”,一幅生态美、产业优、百姓富的美丽民勤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(记者伏润之通讯员姜新文)。
本文关键词:k1体育,k1体育官网入口,k1体育娱乐平台,K1体育app下载,k1体育十年品牌官网,K1体育官方网页入口
本文来源:k1体育-www.jmssc.net